看了日本4個“變態”的小細節,才明白什么是贏在起跑線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成長樹(ID:chengzhangshu9)
一個朋友趁著暑假帶孩子去了日本旅行,聊天的時候說起讓她印象深刻的兩個很小的細節。
一個是孩子交到了日本的朋友,兩個小孩子用英語、日語、中文夾雜著在車上交談很歡,但是日本小朋友的目的地是先到站,要提早下車的。
下車之前,日本小朋友很誠摯的鞠躬說:“再見,期待和你下一次見面”,而且一直在車門前跟他們微笑著慢慢揮手,直到電車開走還在揮手。
朋友就突然想起自己和孩子平時在國內,遇到這種情況,都是在臨下車時跟對方小孩打了招呼,然后就忙著奔赴下一個地點,從沒有這樣從容有禮過。
還有一個小細節是她帶著孩子坐計程車,路上遇到日本小朋友過馬路。
司機停車等待,然后幾個小朋友就站在街角對著兩邊的車鞠躬致謝,之后才拉著手離開。
她看到這一幕也是心里一暖,同時也覺得自己跟孩子在很多生活細節上,都需要再更多注意一些。
其實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方式和特點。
不過相對來說,日本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國家,在整體的兒童教育方面,投入得更多,做得更細致,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和借鑒的地方。
無處不在的禮儀教育
國外曾有個關于日本幼兒園的視頻,記錄得是一家極其普通的日本幼兒園的日常。
也正因為是日常,所以更加真實。
孩子們被父母送到幼兒園后,孩子們第一件事就要自覺的換上室內鞋,這樣可以避免鞋底的灰塵和泥土被帶入幼兒園。
孩子們需要自己把自己的物品擺放進自己的柜子,也不需要老師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幫忙。
每個孩子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的時候,都會感謝照顧他們的人。
帶領孩子們離開的老師會先溫和的做示范:“好,大家注意,我們來問候老師吧。”
然后孩子們會一起鞠躬,說:“謝謝!”
而這個房間的老師,以及比他們年齡大一點點的孩子們,則會起身熱情的回應:“不用謝!”
就連上廁所也是很有特色,小朋友們會自己到廁所,進入廁所之前要先換鞋,獨自上廁所之后小朋友們也會自覺的洗手。
每個老師都會樂器,小朋友們在幼兒園的一天也是從一首歌曲開始,一群小朋友在唱“老師早上好,大家早上好,花兒在對我笑。早上好,早上好……”
老師跟小朋友們互相鞠躬,問候彼此早上好。
在日本幼兒園,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教會每個孩子微笑以及說感謝。
所以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小細節里,都藏著對孩子們禮儀的教育。
比如要如何保持自己的干凈整潔;比如怎樣才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怎樣對老師和同伴表達謝謝;比如怎樣跟老師和同伴問好……
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是日積月累下來,對孩子的影響就自然會體現出來。
孩子們會習慣于尊敬長輩,禮貌待人,知道要去考慮他人的感受,之后長大也會成為一個優雅大方,彬彬有禮的人。
界限分明的自立教育
不給別人添麻煩也是日本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教育要獨立自主,不要依靠他人。
日本街頭經常看見的一幕,是小孩子自己拿著書包和相關的東西,大人即使接送,也只是空著手在一旁陪伴。
而且大部分家庭都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勞動,讓孩子自己整理收拾自己的房間和身邊的東西等等。
關于這樣做的原因,日本親子教育專家菅原裕子的解釋是:
“受到父母保護的孩子,也許就一直"不會",不去挑戰不會做的事情了。自己"會"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孩子就無法自立,就會一直依附于別人而生存。“
“孩子想做的事情就盡可能放手讓孩子去做,從而培養孩子"會"的能力。不要指使孩子,告訴他們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你應該靜靜地注視著孩子,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成功和失敗。”
這種看起來有些“狠心”的做法,讓日本的孩子從小養成了自己整理房間、處理自己的事情、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
剛結束不久的世界杯,日本隊雖然最后輸掉了與比利時隊的比賽,但得到了世界其他國家球迷的尊重。
日本球迷每次觀看完比賽之后,都會自覺的清理看臺上的垃圾。
日本球隊更是認真的清理了更衣室,并且用俄語寫下了感謝卡片。
這些事情即使他們不做也沒有關系,因為有專門的清潔人員可以處理。
但是不需要提醒和呼吁,大家就自然而然的去做了。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在每一件點滴的小事中積累起來的素養,會讓一個人無論輸贏成敗,都保持一份對生活的堅持和體面。
全員參與的合作、感恩教育
提到日本教育,有一個詞是一定要提到的,就是”食育“。
在每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被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
在孩子剛剛會說話,能簡單交流的時候,父母和育兒師就會有意識的給孩子們灌輸關于食物來源、制作、營養價值、應該怎樣吃和吃多少的知識。
等孩子們上學了,每天都會在學校吃午餐,而學校則會更進一步的把食育的教育傳遞給孩子們。
之前我們就曾發過一位日本媽媽拍攝的普通小學吃午餐的視頻,食物由食堂老師們做好之后,是由孩子們自己承擔運送和分發工作的:
午餐的值日生們穿戴好之后,會有一個小朋友進行詢問:
“有沒有腹瀉、咳嗽或流鼻涕?”
“還有沒有認真洗手?”
確認無誤后,才可以由老師帶著去領午餐。
領午餐的第一步是,每個人都要先用清洗液再次進行消毒。
到了取餐的地方,孩子們要排在一起,跟廚房的工作人員鞠躬道謝,一起說:“我們是5年級2班的學生,謝謝給我們烹制美味的食物。”
然后才是找到自己班級的餐車,分組把食物抬回去。
最后留下幾個人,跟老師一起把餐車,推到教室。
午餐時間,孩子們都會換好午餐的衣服和帽子。
牛奶和面包,是值日生分發到餐桌的;其他食物,則需要排隊領取。
領取之后,孩子們也不會馬上開動。
值日生會跟大家報告,還剩下多少食物,然后再跟同學們介紹食物的來源。
比如:今天的土豆是6年級的同學們種植的,梨汁是附近農場買到的……
在老師說可以開動之后,孩子們會再一次感謝辛苦做飯的廚師和值日的同學,然后開始享用。
用餐過程中,老師也會陪同,一方面是照顧孩子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會給孩子們講解食物的相關知識。
給每個班級的食物都會適當多一些,照顧食量大的孩子,孩子們會通過剪刀石頭布來決定剩余食物的歸屬。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日本孩子的浪費情況極少,幾乎每個孩子都完成了“光盤行動”,而且吃過飯后第一步就是把牛奶盒展開。
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垃圾的分類回收。
值日生會把牛奶盒子洗干凈,然后拿到教室陽臺晾干,第二天再送到垃圾分類地點,方便國家進行垃圾回收再利用。
午餐之后的第二件事情,是要刷牙。
孩子們會沾上清水,自己仔細的把自己的牙齒刷干凈,老師也會一起做示范。
使用過的餐具,孩子們會統一放到餐車里,然后由值日生送回到廚房。
每天下午的1:20左右,是孩子們固定的打掃時間,從擺放桌椅到清潔地面都由孩子們自己完成。
日本學校相信,孩子們能通過這樣做更富有團隊精神,并且更加明白勞動的價值。
把桌椅擺好后,就要準備下午的課程了,午餐的45分鐘,就算結束了。
短短45分鐘,每個孩子都能從中學到與食物相關的知識,養成”對食物說謝謝“的習慣,并且孩子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跟他人合作。
窺斑見豹,當這種團隊合作教育,感恩教育不止于食物,而是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又會與其他缺乏這種教育的孩子之間,拉開怎樣的差距。
堅定自然的抗挫折教育
抗挫折教育并不是說要認為的給孩子制造挫折,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日本的抗挫折教育更多的是通過讓孩子勇敢嘗試失敗,并鼓勵孩子一步步走線成功來體現的。
比較典型的是讓孩子參加各類的體育活動。老師通常會給孩子們設定一個努力就可以達到的目標,只要孩子這次比上一次的成績好,就能夠得到老師的鼓勵。
網上有段日本幼兒園小朋友跳箱子的視頻,一名叫做凌的男孩,因為家庭的原因需要轉學,因此幼兒園提前為他舉辦了一個人的畢業典禮。
老師為他頒發完畢業證書之后,還為他準備了一個挑戰——10段跳箱。
其實,凌很不擅長體育運動,對跳箱也很恐懼,經常失敗,還為此哭過。
但是面對這次的挑戰,他還是認真做準備動作,開始嘗試。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第三次,還是失敗……
在經歷過好多次失敗后,凌開始哭泣,并且打算放棄。
這時候老師對小朋友們說:“來,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給凌吧!”
于是,小朋友們有序地圍成一個圈,大聲地喊著“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接下來,奇跡真的出現了,當凌再次鼓起勇氣去嘗試的時候,準確的踩到了踏板上,然后真的跳過了10級的箱子!
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在為他歡呼和鼓掌,這個6歲的孩子,完成了一次對自己的超越,也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抗挫折教育。
這種抗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不害怕失敗,而是把失敗看做是走向下一個成功的必經之路。
也會讓孩子們明白,面對挫折,只要有勇氣不斷的去嘗試,有所行動,最終一定會戰勝自己。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哪個國家的教育方式一定就是最好的。
但不可否認,社會和家庭聯手,在生活的各種細節中,著力培養孩子禮貌體貼的性格,獨立自主的習慣、敬天愛人的情懷,百折不撓的勇氣,這份用心,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和陪伴,也要給孩子足夠好的規則意識和習慣,這些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我們越是在細節處用心,就越容易在天長日久的澆灌中,培養出一個感受得了生活美好,又承擔得起生活的責任少年。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成長樹,
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
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
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
微信號:chengzhangshu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