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部高口碑的國產紀錄片
1.《中國通史》
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
2.《河西走廊》
分《使者》、《通道》、《驛站》、《根脈》、《造像》、《絲路》、《敦煌》、《會盟》、《蒼生》、《寶藏》十集,每集50分鐘,用影像的方式立體展現河西走廊斑斕多彩的自然風光和生態風貌,畫面美輪美奐,可看性很強;同時將不同歷史時期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電影化的手法再現歷史場景,增強了故事性。
3.《大明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王宮。它既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規制最為嚴整、規劃最具特色的宮殿群;也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交融點和對外傳播的動力中心。公元896年,大明宮毀于兵火。紀錄片《大明宮》由著名導演金鐵木執導,這位曾經攜《復活的軍團》、《圓明園》華麗亮相、令市場刮目相看的著名導演,這一次夢回唐朝,他引領國內頂尖攝影、美工、電腦特效制作團隊,讓一千余年前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榮光的時期——盛唐,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影像呈現于觀眾面前。
4.《楚國八百年》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傳承,從大的區域范圍劃分,就是北方的黃河文明和南方的長江文明。如果說黃河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代表,那么,長江文明中的吳越文化、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應為代表,其中,又尤以楚文化為最高成就者。楚國自立國到公元前223年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對我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可以說整個南中國區域文化至今仍透射出楚文化的絢麗光芒。大型高清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第一次完整、系統地講述楚國8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其奇譎瑰麗的文物解讀楚國輝煌燦爛的文明,以其盛衰榮枯的歷程揭示歷史背后值得深思的規律,以史為鑒,啟發觀眾從歷史的玄機中找到發展的智慧。
6.《故宮往事》
宮闈八卦
7.《神秘的西夏》
以近些年對西夏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以西夏王朝從興起到滅亡的發展過程為歷史線索,運用當今最先進的電視表現手段,對西夏的歷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綜合的展現。
8.《復活的軍團》
這套紀錄片分六集、合三小時,展示了秦軍團的昔日榮光
王者之師:秦人由西北牧場崛起,因護周有功而獲封,歷550年征伐統一中國。七十年代兵馬俑的出土還原了秦國的神秘軍隊。血色青銅:雖然秦軍的青銅武器落后于鐵器,但經過合理設計的劍、弩、箭頭,在標準化軍工廠中源源不斷生產供應戰事所需。生死之地:以長平之戰為例,再現了秦軍兵種構成,作戰方式。秦軍的步兵由弩兵與武器長度不同的士兵方陣組成,騎兵使用弩箭騷擾,戰車可脫離步兵組成集團高速作戰。關山飛渡:秦統一六國后,開靈渠進占嶺南,拓直道北御匈奴,遍布全國的交通系統和先進的制車工藝為帝國的后勤提供了保障。舉國之戰:出土竹簡所記載的秦國法律條文呈現了秦國耕戰策略的具體內容,鄭國渠與都江堰造就了秦國的糧倉。與子同仇:《商君法》規定了軍功授勛制度,這間接培養了秦人的尚武秉性。
9.《東方帝王谷》
該紀錄片以陜西境內帝王陵、歷史現場、文物為基本資源,探索一座座陵墓墓主的命運沉浮,一位位墓主背后的王朝興衰,一個個王朝所演繹的文明成長。無論是周的禮樂文明、秦漢的制度文化,還是唐帝國的博大開放的氣勢、綿延后世的詩風舞韻,對中國的誕生與成長,均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10.《詩詞中國》
中華詩詞蘊含的民族文化精華,是五千年華夏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本片沿著歷史的腳步,以詩詞為脈絡,從詩的起源講起。由遠古時期的中國第一首詩歌到《詩經》、《楚辭》;由漢魏六朝詩歌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明清詩詞以及新中國的優秀詩篇。充分涵括中華詩詞幾千年發展歷程中那些偉大詩人、詩作及其背后的故事。使廣大觀眾感受到生當作人杰、海內存知己、紅豆生南國、江山留勝跡、采菊東籬下、月是故鄉明的獨特魅力,在思索感悟之余獲得智慧與寧靜。
11.《園林》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投拍的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共8集,每集約 50分鐘,從先秦、漢、唐、宋、明的 園林講起,直至現代。通過講故事的 方式,具象表達園林里的慢生活。
12.《漢字五千年》
用講故事的方式,借助32個富有代表性的漢字,將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人以及歷史充分展示出來,生動描繪了一幅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卷。
13.《清宮秘檔》
波瀾詭譎的宮闈之亂,未解的疑案……首次鎖藏深宮的內幕檔案、典藏千年的史實資料公眾開放,公證公開疑案辨疑,還原大清真實歷史。
14.《美麗中國》
6集紀錄片《美麗中國》由英國BBC電視臺與中國中央電視臺聯手攝制,總長約6個小時,拍攝時間歷經3年,攝制組行程跨越26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拍攝了50多個國家級的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還有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拍攝的高清影像素材總長超過500小時。從極北的赫哲人的生活,到云南的亞洲象,從中華民族標志性的長城,到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從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嶺的野生大熊貓……片中80%的畫面都是自然取景,即使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也是第一次看到中國鮮為人知的一面。
15.《帝陵》
該片采用編年體的方式,每集從一位皇帝的陵墓入手,還原西漢11位皇帝的治國理念及其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展示西漢王朝210年的興盛與衰敗。并通過手工制作泥塑角色模型和場景模型,結合中國傳統壁畫的表現風格,開發利用“數字多空間要素定點跟蹤融合匹配技術”拍攝,集泥塑動畫、壁畫動畫、地圖動畫、3D動畫和實景拍攝為一體,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為影視紀錄片模式創新揭開新的一頁。
16.《中國服飾文化》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服飾發展的歷史,服飾經歷了從無到有由簡至繁的發展歷程,每一種服飾都體現了當時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宗教觀念等文化精神內涵。全七集。
17.《我在故宮修文物》
跨越明清兩代、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墻,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表、織繡、書畫,不同的文物有著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復的難點。而這些修復師們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小心翼翼感受著來自古代的微弱的脈搏。文物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大美緊緊相連。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不應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
18.《長城》
長城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承載了不同民族共同的榮譽與夢想。這部12集的大型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通過中國長城誕生、興盛與衰落的故事,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細致梳理,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對比碰撞,還原一個真實的長城,讀解古老中國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
19.《國脈》
本片不僅聚焦了國家博物館的百年歷程,更是對歷史上的三次文物大征集、兩大基本陳列從無到有、基礎工程的創新開 拓、令人矚目的“兩館合并”以及改擴建工程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講述,并首次披露和呈現了眾多難得一見的國之瑰寶,記錄下為國博奉 獻一生的國博人和走在科技前沿的博物館文物保護與水陸空三棲考古項目等內容。全片以歷史進程為脈絡,分為6集,每集時長50分鐘。
20.《國家寶藏》
30集大型紀錄片,這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電視媒體首次宏觀梳理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脈絡;首次集粹國寶級文物在發掘過程中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首次破解傳世文物的修復秘笈;首次權威探索怎樣對流失文物進行理性追索;首次披露汶川災后文物的修復;首次與國家文物局全面合作,對大陸地區文物保護狀況進行調查。